蚊子 【点击查看详情】

蚊子 【点击查看详情】

分享

蚊子 【点击查看详情】

  • 产品详情

baiyi08.jpg  


  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昆虫。因雌蚊吸血而为重要的医学昆虫。传播黄热病、疟疾、丝虫病和登革热。蚊体细长,覆盖鳞片,足细长外观脆弱,口器在长吻内。雄蚊触角丝状,有环毛,一般较雌蚊浓密。雄蚊食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有时亦食,但多数需吸血一次后体内的卵才成熟。不同的蚊种对寄主有不同的偏好,但多种情况下并无严格限制。卵产于水面,孵化为水生幼虫(孑孓)。幼虫以急促扭动动作游泳,吃藻类和有机碎屑,少数肉食性,甚至吃其他蚊。蚊蛹与大多数昆虫不同,能活动,靠胸部的呼吸管呼吸。成蚊从蛹壳钻出后立即交配。寿命依种类而迥异。蚊似乎为寄主的湿气、乳酸、二氧化碳、体热及运动所吸引。蚊似乎靠嗅觉发 现宿主。蚊的叫声是翅的快速扇动引起;雌蚊扇动频率较低,以此可被雄性识别。繁殖习性多样。


    蚊(mosquito)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是很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蚊分布很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蚊科有3个重要的属分别是按蚊属 (Anopheles,疟蚊)是疟疾的媒介,还传布丝虫病和脑炎。静止时喙、头和身体成一直线,但与着落面成一角度,故易于辨认。翅上有不同颜色的鳞片形成斑点。卵单个地产于水面。幼虫体轴与水面平行,通过腹部的后气孔呼吸,无其他多数孑孓的呼吸管。常在植物茂盛的水中繁殖。生活史从18天至数周不等。库蚊属(Culex)是病毒性脑炎的媒介,在热带和亚热带还传布丝虫病。静止时体轴与着落面平行,喙稍弯向下方。翅脉和翅缘有鳞片,但翅的颜色一致。 雌蚊腹部末端钝,有缩回的尾须。幼虫细长,有带毛束的呼吸管,头下挂,与水面成45°角。在几乎所有淡水(包括静止的污水)中繁殖。卵在水中集成块状,数目约100多。生活史10∼14天,天气冷时可能长些。伊蚊属(Aedes)传布黄热病、登革热和脑炎。著落时身体与表面平行而喙向下,与库蚊相似。翅单色,与库蚊的区别在于胸部呈银色,有白斑纹,有气孔后刚毛。雌蚊腹端尖,有可突出的尾须。幼虫短粗,呼吸管有一对毛束,头下垂与水面成45°角。通常在洪水、水坑或盐沼中繁殖,卵可耐长期乾旱。生活史可短到仅10天,气候凉时可长达数月。埃及伊蚊(A. aegypti)为黄热病的重要媒介,足上有白带,胸腹部有斑点。可在花盆、丢弃的汽车外胎等各种容器中繁育。盐沼伊蚊(A. sollicitans),A. taeniorhynchus及背点伊蚊(A. dorsalis)是盐沼的主要蚊种,繁殖快,善飞,骚扰动物和人。我国已发现蚊类有18属374种(亚种)。


    蚊的发育为全变态,生活史分四个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前三个时期生活于水中,成虫生活于陆地。  


    1.卵 雌蚊产卵于积水中。蚊卵小,长不足1mm。按蚊卵呈舟形,两侧有浮囊,产出后浮在水面。库蚊卵呈圆锥形,无浮囊,产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伊蚊卵一般呈橄榄形,无浮囊,产出后单个沉在水底。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经2~3天后幼虫孵出。


    2.幼虫 初孵出的幼虫长约1.5mm,幼虫共分四龄。经3次蜕皮,成为第四龄幼虫时,体长可较**龄幼虫增长8倍。幼虫体分为头、胸、腹3部,各部着生毛或毛丛。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各1对,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长密集的口刷,借助口刷的迅速摆动以摄取水中的食物。胸部略呈方形、不分节。腹部细长,可见9节。前7节形状相似,第8节背面有气孔器与气门或细长的呼吸管,是幼虫期分类的重要依据。库蚊呼吸管细长,伊蚊呼吸管粗短;按蚊缺呼吸管,但有气门,各腹节背 面有掌状毛(float hair),有漂浮作用。在气温30℃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幼虫期经约5~8天发育,蜕皮4次变为蛹(pupa)。   


    3.蛹 侧面观呈逗点状,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是分属的重要依据。蚊蛹不食能动,常停息于水面,遇惊扰时迅速潜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   


    4.成蚊 新羽化的成蚊经1~2天发育,即行交配、吸血、产卵。自卵发育到成蚊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及环境等诸因素,在适宜条件下约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生理与生态   


1.孳生习性 成蚊产卵的地点就是幼虫的孳生地,蚊虫孳生地的区分在调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义。各种蚊虫对孳生环境有一定的选择,可分为5种类型:   


(1)田塘型:田塘型主要包括稻田、沼泽、芦苇塘、各类池塘、草塘、人工湖等大型或较大积水场所,是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的主要孳生地。   


(2)缓流型:缓流型主要包括清洁的小溪、灌溉沟渠、溪床、积水梯田、渗水坑岸边等,是微小按蚊的主要孳生地。   


(3)丛林型:丛林型主要包括丛林浓荫下的山溪、蔽荫的山涧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洁积水体,是大劣按蚊的主要孳生地。   


(4)污水型:污水型主要包括洼地积水、阴沟、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浅潭、清水粪缸、积肥坑、污水池,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主要孳生地。   


(5)容器型:包括积水的人工容器(如缸、罐、坛、桶、盆、碗、瓶、盒、废旧轮胎等)和植物容器(如树洞、竹筒、叶腋、椰子壳等可以积水的部分),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主要孳生地。   


2. 成蚊交配 蚊羽化后1~2天便可交配,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交配是在群舞时进行的,群舞(group dancing)是几个乃至几百、数千个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飞舞的一种性行为。雌蚊飞入舞群即与雄蚊完成交配,然后离去。通常雌蚊一生只需交配一次。   蚊的活动主要是指寻觅宿主吸血的行为,其活动能力与温度、湿度、光照及风力等有关。多数蚊种在清晨、黄昏或黑夜活动,伊蚊多在白天活动。在我国偏嗜人血的按蚊,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其活动高蜂多在午夜前后。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吸血活动始于日落后0.5~2小时,可持续至黎明5时,吸血高峰通常在上半夜。   


3.吸血习性 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产卵,同时在吸血过程中获得病原体而成为传播媒介。蚊虫对宿主的选择性因蚊种而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嗜人血;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等偏嗜家畜血。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动物血,嗜吸动物血的也可兼吸入血。即使是同一蚊种,其吸血习性也可发生变化,如在海南岛的微小按蚊主吸人血并内栖, 而大陆的微小按蚊则不同程度地吸取家畜血液并外栖。这种差别也反映在它们的媒介效能上,即偏嗜人血的蚊,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故能传播人兽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蚊吸血习性是判断蚊与疾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5.栖息习性 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室外多栖于草丛、洞穴、树下及人畜房舍附近的农作物中。栖性大致分为3类:


①家栖型: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


②半家栖型: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


③野栖型:自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性也会改变。蚊虫的活动和栖息习性关系到杀虫剂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处理的效果。   


6.季节消长和越冬 蚊的季节消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相关。我国气候南北悬殊,各蚊种季节消长亦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蚊种,或不同地区的同一蚊种,也因蚊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季节消长情况。如中华按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每年3月初出现**代幼虫,成蚊密度在5月起始上升,7月达高峰,9月以后下降;但在台湾省每年4月至9月间有两个高峰。我国大多数地区在6~9月是成蚊密度高峰季节。媒介蚊虫的季节消长与疾病流行的季节有关。越冬是蚊对气候季节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适应现象。蚊本身规律性生理状态受到阻抑,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以成蚊越冬的雌蚊表现为不吸血,卵巢停止发育,脂肪体增大,隐匿于山洞、地窖、墙缝、暖房、地下室等阴暗、温暖、潮湿、不通风的地方,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至最低点;到次年春暖时,蚊始复苏,飞出吸血产卵。以成蚊越冬的有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以卵越冬的多见于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以幼虫越冬的多见于清洁水体孳生的蚊种,如微小按蚊,骚扰按蚊的幼虫也能越冬。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平均温度均达10℃上,蚊虫无越冬现象。 越冬机制复杂,受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照、内分泌调节、种的遗传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蚊虫的抗药性愈来愈严重,加之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及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单纯依赖化学灭蚊的做法已不可取,当前多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包括环境治理、化学防制、生物防制及法规防制等。   


1.环境治理 通过环境处理和环境改造改变孳生环境。对稻田型孽生地的处理,宜采用间歇灌溉、铲除岸边杂草和稻田养鱼;对污水型草生地处理,可通过疏通下水道、污水沟、 改阳沟为暗沟并封闭、污水井加盖、填平污水池等方法达到减少蚊虫孳生地的目的。对容器型孳生地则需采用搞好环境卫生,平洼填坑、堵塞树洞、处理竹筒、翻缸倒罐及清除废弃器皿、加强轮胎堆放的管理等措施。   


2.化学防制 双硫磷、倍硫磷、毒死摔、杀螟松和辛硫磷等是杀灭蚊幼虫的主要药物。灭成蚊有下列方法:   


(1)室内速杀:通常采用化学药物复合配合剂,用喷雾器、气雾罐等器械喷洒室内或蚊虫栖息场所。气雾罐的复合剂配方通常由击倒剂、致死剂、增效剂以及香精、去臭煤油和抛射剂等组成。

(2)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多用于媒介按蚊的防制,是防制疟疾的主要措施,对家栖蚊类有明显效果。常用的滞留喷洒杀虫剂有DDT、马拉硫磷、甲嘧硫磷和拟除虫菊酯类等。可湿性粉剂配制的水悬剂适于喷洒吸水性强的泥墙、砖墙,乳剂适用于木板、水泥等表面光滑的墙面。   


3.生物防制 生物防治包括放养食蚊鱼类和施放生物杀虫剂。例如在水沟、水池、河溪放养柳条鱼,在荷花缸、太平缸及宾馆公园内的小型水池放养观赏鱼类,在饮用水缸放养塘 角色、尼罗非鱼、中华斗鱼,在稻田内放养鲤鱼、非洲鲫鱼以及在灌溉沟内放养草鱼等。对一时不能改造的污水池、蓄水池、消防池以及城市的一般水池可采用投入化学杀虫剂或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i-14株或球形芽胞杆菌(B.sphaericus,Bs)制剂的方法。  


4.法规防制 利用法律或条例规定防止媒介蚊虫的传入、对蚊虫防治进行监督以及强制性的灭蚊。特别要加强机场和港口的检疫,防止媒介携带入境,通过运输工具扩散。